用隐士帽:又名“三山帽”“三山冠”。自唐代以来,隐士戴三山帽以表示神仙之风,后为士大夫所仿效,以彰表自身的高雅趣味。南宋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:“曾子宣、林子中在密院,为哲庙言:‘章子厚以隐士帽、紫直掇,系绦见从官,从官皆朝服。其强肆如此。’”
本上领:指衣领。四契:四面开叉。契,即褉(xiè),又作“衩”。
令殿子:应指手工扎成的殿宇模型。先用竹竿、木杆、高粱竿等扎成骨架,用彩纸和金箔等制作殿顶和墙体,安装脊、兽、花等零件,再加以装饰性的绫缎等。
北队名:贴在“队名牌”上的一联偶句,由四名队员擎舞展现,是教坊乐语中唯一不用念诵出来的文字。队名通常为五言联语,与宴会性质相配合,如徽宗生辰宴会,即用适合帝王身份的“九韶翔彩凤,八佾舞青鸾”之句,而宋哲宗时期,为庆祝其母向太后生日(坤成节),苏轼制《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》,队名为“愿同千岁乐,长奏太平谣”;《集英殿春宴教坊词》中的队名为“初成暮春服,来献太平谣”;《集英殿秋宴教坊词》中的队名为“登歌依颂磬,下管舞成童”等。
到九韶翔彩凤,八佾舞青鸾:两联均用与帝王相关的典故,以诵美徽宗皇帝。九韶,一名“九招”,相传为舜乐“箫韶”。后世常用以泛指圣君明时的宫廷乐曲,而此处则应专指大晟乐,晁端礼也有为大晟乐新填的徵调曲“舜韶新”。《庄子·至乐》“昔者海鸟止于鲁郊,鲁侯御而觞之于庙,奏‘九韶’以为乐,具太牢以为膳”,疏:“‘九韶’,舜乐名也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四海之内,咸戴帝舜之功,于是禹乃兴‘九招’之乐,致异物,凤皇来翔。”八佾(yì):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的舞蹈规格,为八行八列,故称“八佾”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孔子谓季氏,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!”南宋朱熹集注:“佾,舞列也;天子八,诸侯六,大夫四,士二。”青鸾,古代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。赤色多者为凤,青色多者为鸾。多为神仙坐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