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快,秦孝公第三次召见商鞅
很快,秦孝公第三次召见商鞅。
商鞅不说帝道,不说王道,只说霸道。霸道,就是春秋五霸经验,这里也包括孝公最推崇的先祖秦穆公。商鞅剖析霸业,入木三分。霸道之说,太合秦孝公口味了。春秋时代几位霸主,他们称霸的模式各有不同,但都是因势利导的结果。理论与时势相结合,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。比如说第一代霸主齐桓公,当时周室衰微,诸侯争战,蛮夷威胁,他不失时宜地提出“尊王攘夷”的口号,顺应天下民心,故能成就一代伟业。
秦孝公越听越兴奋,不住地点头。事后,他高兴地对景监说:“你的门客很不错,可以跟他讨论问题了。”
三次见面,商鞅的人生在此转折了。
秦孝公召见商鞅的次数越来越多。两人一熟,孝公也把心里话掏出来说:“您最早说的五帝三王那些道道,用他们的方法来建功立业,花费时间太长,我等不了。贤明的君主,应该在位时就扬名天下,而不是默默无闻地等上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成就帝王之业。”
商鞅答道:“要使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起来,方法是有的,但是这个方法,在德行方面,就无法与商、周时代相比了。”
儒家就是鼓吹德行,理想固然高远,可是实行起来,成功遥不可及。且不说后世儒生,就连鼻祖孔老夫子也混得不行,遑论他人?商鞅与秦孝公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人,他们要在活着时就名扬天下,而不是像孔子那样活着时如丧家之犬,死后却成了至圣先师。孔子是理想主义者,商鞅则是现实主义者。
现实主义者,注重今生而非来世。
秦孝公也是现实主义者。对他来说,道德家不是理想,他的理想是雪耻,是夺回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,改变中原诸侯把秦国当作蛮夷看待的“种族歧视”。
强国之路有吗?
有。
两个字:变法。
商鞅对孝公说:“秦国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制度法令,很多都不适宜当下了。要改变国家,首先要变法。”他侃侃而谈,把多年的心得一一道出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秦孝公听得入神,不知不觉之间,他的身体不断向前挪,膝盖已挪动到座席前,还浑然不觉。
整个宫殿里,似乎只有商鞅慷慨激昂的话语在回荡,秦孝公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卷,他与他的国家高高在上,傲视群雄,所有人都匍匐在他脚下。被人瞧不起的秦国,果真可以实现号令诸侯的伟业吗?
他的身体突然颤抖了。